我国历史上关于白蚁危害早有记述,《吕氏春秋》中就记载“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指的就是关于白蚁危害造成溃漏决堤,淹没城池,溺杀人民的史实。《韩非子·喻老》载:“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也是对白蚁危害江河堤坝的记述。刘向《说苑·谈丛》有“蠹蟓仆柱染”一语,所谓“蠹蟓”即白蚁,记载的是对建筑物的危害。其实白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农、林、水利、交通、电讯及房屋建筑等诸多方面,其危害面之广,堪称虫害之冠,以至于一些地方称其为“无牙老虎”。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以及我国南北方全方位交流的日益频繁,白蚁在我国的活动分布逐渐向北延伸,全国除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外,其他省区都有白蚁分布记录。河南在历史上不是白蚁危害的重灾区,但是近几年白蚁危害现象正在扩大蔓延,危害将更加严重。目前除豫东北区域未发现白蚁外,河南其他区域均存在白蚁危害,其中以信阳、郑州、洛阳、驻马店、平顶山、南阳等地危害较严重。由于白蚁危害的重要特点是隐而难察、破坏性强,在一般情况下,其活动很难使人察觉,遭受危害的建筑,其外表往往看似完好,但里面却常常已被蛀食一空,在人们发现白蚁危害严重性时为时已晚,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了。特别是对于以木构件框架为主体的古建筑来说,不仅危害普遍,而且损失无价,它是不能再生重复的,具有唯一性,因此开展古建筑的防虫保护工作已是当务之急。做好文物建筑的白蚁防治已是保障古建筑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必须要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
一、武侯祠道房院古建筑群概况
南阳武侯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二百余亩,共有殿堂房舍307间,现存建筑群主要为明清时期的布局和风格。武侯祠主体建筑采用纵轴线布局,道房院古建筑群位于纵轴线南侧,为主次院落布局,主体院落为二进四合形式,南侧是一字排开的两排三十多间偏院建筑。道房院建筑多数为清末民国初期建筑,没有华丽的装饰,整体建筑比较简朴、单调,布局上严格遵照主次院落的建筑规制,层次分明。建筑形式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五檩四步架,抬梁式结构。道房院建筑把宗教次院建筑风格与地方民居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筑风格和布局完全满足了当时作为宗教活动的偏院场所的功能。
二、古建筑产生白蚁危害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古建筑大多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建筑历史久远;二是往往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依山傍水而建,或溶山水于园林之中,生态环境优越;三是主要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四是建筑物疏密相间成群。这些良好的条件使古建筑极易成为白蚁等害虫的孳生地。古建筑在遭受危害后,会形成许多虫孔或虫道,使水分容易渗入,加速了木构件的腐朽和败坏。并且降低了木结构的承重能力,从而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性破坏,甚至倒塌。通常古建筑在修筑上也会采用一种防潮、防腐、防虫的方法,即将木柱置于础石之上,使建筑物的木构件不直接与地接触,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物的寿命,但这并不能解决白蚁危害的问题,白蚁仍旧可以通过砖墙内的细微孔隙侵入到房屋建筑的木结构内部去,进行隐蔽的蛀蚀危害活动。
具体到南阳武侯祠的古建筑来说,其产生白蚁危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筑年代因素。武侯祠建筑大多为清代建造,建筑年代已久,长期失修或空置造成内部阴暗潮湿,白蚁最宜入侵孳生繁殖引起蚁害;二是建筑结构因素。武侯祠建筑均为传统的立柱式砖木结构,具有古典特色的屋面翘角和眺角外露等,长期受雨淋潮湿,木柱包裹墙体内等原因均给白蚁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三是建筑环境因素。武侯祠院内大树、灌木丛生,气候湿润,建筑物疏密相间成群,生态环境非常适宜白蚁的生存繁衍。这些原因均造成了武侯祠白蚁危害屡治屡有,不能根除,危害范围不断扩大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南阳武侯祠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摸索,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思路。在开展白蚁灭治的同时,对白蚁危害进行主动预防,在古建筑维修中,配合施工进度,对被维修的单体建筑采取有效的白蚁预防措施,从地基到屋面形成一个立体的防护网,杜绝白蚁危害,使白蚁防治工作达到可防可控,改变被动局面。在2009年进行的武侯祠道房院南偏院古建筑维修工程中,配合维修施工制定了白蚁预防施工技术方案,对该建筑群进行了全面的白蚁预保护处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道房院南偏院白蚁预防保护施工技术措施
2009年,南阳市博物馆对道房院南偏院全部建筑进行了落架大修,并对该建筑群在工程维修中进行了白蚁预防保护处理。
道房院南偏院建筑群现在主要作为办公区域使用,但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已不能使用。每座单体建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铺地青砖佚失,墙体酥碱,望砖(板)或柴栈及椽子残损,屋面小青瓦脱落或破碎,脊、兽佚失等现象。室外铺地青砖佚失或残损,现为泥土地面,且深凹不平,造成南偏院排水不畅,存在回水和滞水情况。虽然道房院南偏院建筑群之前并未出现白蚁危害情况,但本着预防为主的防治思路,在古建维修中对这些建筑进行了白蚁预防防虫保护施工,用物理和化学的处理方法相结合的技术,形成一个能阻止白蚁侵入房屋的天然屏障。具体技术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场地清理
在整个房屋施工前及施工中,及时清除建房场地遗留的废旧木质材料,断绝场地上遗留白蚁的食料,减少白蚁孳生的可能性。
2.地基预防
房屋基础底面和侧壁土壤完成开挖后,进行必要的药物处理,可以杜绝白蚁从地下侵入的途径,使建筑物地下部分处于防蚁药物保持层中,这种保持层对白蚁来说,要想穿透进入危害是不可能的。处理方法是在基础底部的砂垫层上铺洒粉状药剂,所用药物是含有效成分0.2%氯菊脂和0.6%残杀威的杀虫粉剂,形成一个水平的防御毒带。同时采用低压喷洒的方法对基础侧壁喷施杀白蚁乳油,有效成分为20%氰戊菊酯,药剂使用浓度为2%,建立起一个立体的防御毒带。
在基槽和桩基回填土平整夯实后,用低压喷洒的方法进行施药处理。要求施药带宽20厘米~30厘米,渗透有效深度10厘米~20厘米。施药处理完毕后,施工方及时进行了土建施工,避免药物挥发分解而影响药效。
3.室内外地坪与墙体预防
室内外地坪在垫层夯实后,铺青砖地面前,用低压喷洒的方法对粗砂垫层进行施药处理,施药重点放在地坪与墙脊的接御部、门框脚、柱脚等白蚁易侵入或危害的部位,有效渗透深度在靠墙体四周达到20厘米~30厘米,其他部位10厘米,喷洒均匀。整个地坪的毒土层可以使建筑物处于药膜层中,杜绝白蚁从地下向上进入建筑物内部的途径。室内外墙体施药在抹灰层施工前,用低压喷洒的方法对墙体基层的表面进行施药处理,施药高度为离地面1米范围内。施药处理完毕后,施工单位及时进行地面青砖铺设和墙体的抹灰层施工,以避免药剂层的药物挥发。
4.室外散水等辅助设施预防
室外散水在垫层回填至铺地面青砖前,用低压喷洒的方法进行施药处理,施药部位在离外墙基30厘米范围内,喷洒均匀。施药处理完毕后,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散水的地面铺设,避免药剂层挥发、分解或流失。踏步、台阶等也进行了防蚁毒土层的施工,处理方法同室内地坪毒土层的操作,重点放在与墙基的接御位。
5.木构件预防
保护木构件的目的是切断白蚁的吸水线路,避免白蚁直接危害的可能。由于白蚁的主食对象是木构件材料,因此对它的预防处理尤为重要。在道房院南偏院维修中,对保留使用的原木构件和更换的新木构件在安装与油饰前,通体进行了药剂喷洒,施药两遍,以利于药物被木构件充分吸收。并对木构件贴墙、接地部位用涂刷的方法着重进行施药处理,施药高度为接地端向上1米,施药两遍,使药液充分吸收。经药物处理后的木构件必须待药液干透后,方可安装。
四、关于古建筑防虫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通过近几年古建筑保护维修工作的开展,笔者窃以为防腐和防虫是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两项重要内容。古建筑的防虫工作除了防治白蚁危害以外,还包括对天牛、蠹虫、木蜂等其他干木类害虫的治理,但主要以白蚁防治为主。目前,我国白蚁防治行业提出了IPM理念,也就是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要求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尽可能协调地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对白蚁危害进行控制。通过几年来武侯祠古建筑群白蚁防治工作的实践,认为通过三种途径的综合治理能逐步使古建筑的白蚁危害达到可防可控。
1.灭治
发生白蚁危害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清除或控制已发生的白蚁危害,防止其危害加重。埋箱诱杀方法是目前白蚁防治行业普遍推行的对环境污染少,破坏性小的科学灭杀方法。
2.预防
主要措施是对古建筑建立化学药物屏障,阻止白蚁危害发生的一种方法。即本案采取的具体措施。建议能在古建筑保护维修的施工方案设计中增加白蚁预防设计这一项内容,使建筑施工技术与防虫保护技术有机结合,杜绝白蚁危害的发生。
3.建立监测控制系统
白蚁从营巢到形成为害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通过在白蚁活动的区域范围内,设置监测装置,对白蚁的活动进行日常监测,监测装置2~3个月检查一次,发现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白蚁侵入后,通过喷粉或投放饵剂等形式,在白蚁对建筑物形成危害之前就能够达到消灭整巢白蚁的目的。
白蚁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药剂来达到控制白蚁危害,虽然化学防治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或非靶标生物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化学防治方法仍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白蚁防治方法。文物建筑类保护单位除了对建筑物的保护外,生态环境保护也非常重要,因此化学药剂的选择应具有高效、对人畜低毒安全、对环境不污染或低污染。埋箱诱杀灭治、建筑维修预防、日常监测控制这三种方法只是在确定有活体白蚁危害后才针对性地使用很少剂量的化学药物,大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目前已成为许多地区研究或试用推广的重要的白蚁防治方法。
从古建筑防虫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白蚁防治工程体系是古建筑防虫保护的根本之计。在古建筑防虫保护工作体系中,灭治技术是基础,预防和日常监测是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通过综合治理,逐渐把白蚁危害的
可能性变为不可能性,使白蚁的危害可防可控。
(责任编辑:黄林纳)